特修斯之船是个著名的哲学问题。我们人体中也存在“特修斯之船”:人从始至终都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通俗点说就是用新细胞替换旧细胞。大概每经过七年,你身上的细胞会全部更换一遍。但大部分人没有怀疑过过了七年“我还是不是我”。
同理,许多区块链系统,如比特币,相较于中本聪创造的比特币系统,现如今代码已经被升级得“面目全非”。但极少有人会认为比特币不是比特币了,仅有少数人士偶尔会提出“某某币是真正的比特币”的想法。
那其他的区块链应用呢?是否存在不断更换部件最后成为一艘新船的困扰?
巴比特创始人长铗曾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以太坊的“特修斯之船”问题。文中提出以太坊在2016年使用分叉的方式解决“THE DAO资金被盗”事件本质上就是更换船配件的行为。
四因说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将世界上事物的变化与运动的背后原因归纳为四大类,也就是四因,其中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曾用四因说解决特修斯之船问题。他认为构成材料是质料因,物质的设计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决定了物体是什么。基于形式因,特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船,因为虽然材料变了,但船的设计——形式因没有变。
我同样认为可以用四因说来看待区块链中的特修斯之船问题。但不是形式因,而是目的因。
《西方哲学史》一书关于目的因的解释是:引导过程的目标或目的;目的因是制作事物的目的。
诚然,我也思考过如今的区块链还算不算实现去中心化的工具,原因在于实际上的区块链中大部分的话语权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上。例如我经常在一些币圈人口中听到的“庄家”。
慢慢的,我们发现,很多的“区块链项目”开始多级分销、“超级节点”盛行(此处“超级节点”指的是“庄家”)、静动态收益、月收益上千点。这些所谓“区块链项目”身上的“资金盘”铜臭味越来越浓。
当然,不乏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正经项目,真正在考虑区块链+的实际应用,但这部分往往不被广为人知。
那现在,至使区块链技术诞生的目的因是否已经不纯?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若我本心向恶,又何必舍近求远。”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本是想要结合区块链技术与跨境电商应用场景开发出一款能够降低跨国物流成本、商品可溯源追踪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平台中加入了通证。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我发现平台的通证价值越来越高,而我手中持有大量的平台通证。数量多到我将他们全部抛售,也足以供我挥霍两辈子。
那么请问,如果是你,你会按照初心完善平台开发,亦或是抛售通证,置平台于不管不顾?
我曾在我们公司会议上以这句话作警醒:“若我本心向恶,又何必舍近求远。”如果我做区块链企业是为了赚到大笔的钱,又何必呕心沥血投入巨大成本进行研发,发个币不就好了?
这篇文章我不想写成一种“说教”,所以仅仅是一些能够引发思考的内容。希望能对正在区块链行业从事的一些“同事们”起到一些影响。
相关内容:长铗——《以太坊“特修斯之船”》
文章作者:区块链倪老师
文章来源:“区块链倪老师”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s://www.8btc.com/media/460470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