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本身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共识带来了合作与信任,解决合作中的激励难题,产生巨大价值。
1
不同反响
以已有的消息为素材,我研究了一下两地垃圾分类措施的不同。发现北京的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北京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上海分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除名称不同之外,两地在投放,运输和处理操作上,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我想到了共识成本的问题。深思北京和上海的垃圾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北京的垃圾分类标准,是站在群众角度来划分的 - 根据垃圾的来源,和对它的基本认知,就可以判断手中的属于什么垃圾;而上海的垃圾分类标准,是从垃圾处理厂处理垃圾的角度来划分的 - 根据不同垃圾的处理流程,进行生活垃圾的划分。但其实,即使大家能分清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却并不一定了解垃圾处理厂的处理流程,所以群众在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上就存在一定的成本,在政府和群众达成共识的这个过程中,群众需要付出的认知成本会给政策的推行带来一定的阻力。
2
共识是社会协作形成的基础
在很多问题上,其实达成共识是前提。
不仅仅是在垃圾分类上,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共识在发挥作用。电视里每天播放的“送礼就送脑白金”,“旺旺”等广告词,是厂家塑造品牌共识的过程;春节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吃团圆饭,是我们历史文化沉淀,形成的文化共识的结果;孙宇晨3000万拍下巴菲特午餐,离不开巴菲特的名人效应,这是资本共识在发挥影响......
区块链中,链上的各个节点也需要在分布式的系统中,对某个状态达成一致性的结果,从而通过获得共识来创造信任。
在货币角度,对比历史上贝壳,铜钱,黄金,以及现在的纸币,这些“价值符号”之所以可以流通,可以用来买卖和交易,是因为大多数人“承认”它的价值——这些物品无法被随意创造和发行,存在一定的稀缺性,而它们的流通,就是基于我们的共识:只是这些共识有时需要国家信用做背书,有时需要长久地时间沉淀(比如黄金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就经历了上千年才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让我联想到了大家对比特币的争论。
3
比特币的共识之路
今天,比特币又上了热搜,不同5月份“比特币崩盘”的热搜(当时,比特币经历了4000多美元涨到8000多美元的过程,只是短期稍作调整,到了6000美元左右,就凭借“崩盘”上了热搜),当时大家几乎是一边倒地批判比特币是泡沫,是圈钱工具,而今天,比特币热搜上,排名靠前的微博,却是关于“比特币是什么”,“比特币的工作原理”的相关内容,或许是牛市的来临引起了大家对比特币的关注,但确实,很多朋友都曾向我表达过对于比特币的看法:比特币没有价值,比特币是骗子,比特币是传销工具......但实际上,他们所忽略的点,就是比特币的共识问题。
而实际上,只要有人认定和承认比特币有价值,它就“事实上”有价值;而达成这个共识的人越多,比特币的价值就越大。
虽然比特币最初的愿景是对标“货币”的,但由于其价格的波动性,共识基础不够,难以监管等很多原因,导致其如今难以成为一种货币,甚至是一种价值存储手段,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投机品”存在。而比特币的货币之路,在我看来,或许就是它的“共识”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8btc.com/media/444990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