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经济学家怎么看待比特币。
我们知道巴菲特作为投资界的巨擘,一直都很不看好比特币,但他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看好的。
1977年,Joan和Richard Sweeny发布了一篇名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Monetary Theory and the Great Capitol Hill Baby Sitting Co-op Crisis)》的文章,描述了托儿合作社成员之间进行保姆券交易来照看各自孩子的一种螺旋式通货紧缩的场景。我们今天就以这份论文为场景,来研究一下,比特币这类事物在经济学领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
首先,有些暂时没有外出计划的夫妇开始利用空余的时间赚取保姆券,以便能在想要外出的时候能有更多地可支配时间,于是他们开始囤积保姆券。有人开始囤积必然有人的券就会减少,因为保姆券的总量是固定的。于是那些手头没有保姆券或者有比较少券的人就也开始刻意的减少外出的时间,也开始努力赚取保姆券。因为他们怕保姆券越来越少,以后他们就没有机会外出了。
如果把这个“托儿所”看做是一个经济体,那么保姆服务就成了这个经济体的产出,而这个经济体正在经历的保姆服务越来越少,保姆券越来越不够用的情况,在经济学上称之为经济衰退,而衰退的原因,正是出现在经济体内的通货紧缩。
讲完故事,我们再回头来看比特币。
比特币的总量预计在2140年达到2100万的极限,货币供给会停止,跟我们故事中的保姆券一样总量不再增加。总量不再增加的比特币,必然会像任何有通缩特性的货币一样,都会鼓励囤积行为的出现,大家都开始囤比特币,越屯越值钱,现在看来比特币涨了对持有的人来说是好事,但是长远来看,屯币的人越来越多,比特币的价格越来越高,导致愿意花费比特币去进行消费的人越来越少,购买力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商品价格下降的结果就是生产者利润下降,于是生产者雇佣的员工工资也相应减少,员工工资减少的后果就是抑制消费。
所以,不得不说如果像一些比特币狂热者口中所说的,比特币会成为“世界的货币”,这明显是不靠谱的,因为国家建立货币体制的目的是在于让交易变得便利,而不是让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就像我在《小岛区块链》中说的一样,通货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方便交易,绝不是为了升值。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名叫“比特币”的加密数字货币就不适合成为法定货币,它更像是一种收藏品。
但它同时又受到囤积效应的影响,可以想象的是多年以后,当比特币停止发行,它的价格将会因为囤积效应不断上升,甚至因为密钥的丢失,会造成很大一部分的比特币将永远无法被转出,可流通的比特币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
并且比特币也像古董一样,是可以承载着历史气息的,因为毕竟比特币是区块链的诞生载体,可以预见的是当区块链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一样被普遍应用的那天,比特币也将被刻上浓厚的历史印记。
所以,为什么巴菲特不看好比特币?因为它实际上并不能成为一种很好的电子现金系统,而更像是收藏品,当然前提是区块链技术能得到大面积的广泛应用,那比特币这种收藏品才会有价值,所以对巴菲特来说,目前的比特币价值实际上并没有这么高,更多地确实是泡沫,任何一次的技术觉醒势必会产生泡沫,亦如互联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比特币的看法自然不同,那你眼中的比特币是什么样的呢?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吧~
(作者:区块链倪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8btc.com/media/404133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