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正当竞争类型
(1)混淆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主要是指经营者实施的冒用盗用他人商业名称、网站名称等足以引起用户或消费者误认的行为。
(2)商业贿赂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主要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的行为。
(3)虚假宣传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主要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其商品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以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4)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主要是指经营者等主体实施的披露、泄露他人商业秘密或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5)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主要是指经营者实施的欺骗性有奖销售、巨奖销售等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6)诋毁商誉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主要是指经营者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行为。
(7)妨碍、破坏网络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主要是指经营者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的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对于涉及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侵权行为,实务中往往被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进而受到相应的规制,对于企业来说,应当针对相关侵权行为的发生,以及商业秘密的构成、侵权后果等组织相关证据。
二、商业秘密特征
(2)价值性,即权利人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3)实用性,即权利人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是客观有用的,通过运用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具体”是指商业秘密应该是有用的具体方案或信息,不应是大概的原理和抽象的概念。
之所以要求商业秘密是具体的是因为:第一,抽象的原理和概念是公有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如果允许某人或某些人独占,就会妨碍他人对这些原理和概念的应用,阻碍社会的进步;第二,抽象的原理和概念不能直接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没有保护的必要。
(4)保密性,即权利人对其所拥有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国家工商局在《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1998]第109号)中对保密措施作出如下定义:“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口头或书面的保密协议,对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与商业秘密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他人提出保密要求等合理措施。只要权利人提出了保密要求,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与商业秘密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他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存在商业秘密,即为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职工或他人就对权利人承担保密义务。”
由此,与区块链技术相关信息应当在满足商业秘密的四大构成要件的前提下,才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三、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秘密or经营秘密保护?
(2)非对称加密,是指一种加密和解密需要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算法,其保密性良好,可以很好地避免密钥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
(3)共识机制,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对事物的前后顺序达成共识的一种算法,其能够解决如何维护全网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4)智能合约,是指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其能够提供优于传统合约的安全方法,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并减少与合约相关的其他交易成本。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救济途径,最重要的是企业应当全面构建自身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以应对潜在的侵权风险,获得竞争优势。
- 8btcapp_r1xg 2019-07-09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0 赞 回复 0 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