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笔者上一篇文章《区块链社区的宿命(上)——从现实组织到数字社群》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在那篇文章中,笔者向大家介绍了社会组织的三层基础资源——也就是共识、共同体、以及共同记忆,以及其中最底层的基础——也就是共同记忆的变迁过程。在读完那篇又臭又长的文章之后,一些朋友向笔者表达了如下的困惑——这些东西跟区块链的企业与社区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在了解了一些与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据此对区块链行业目前所存在的一些怪现状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在今天这篇同样又臭又长的文章中,笔者就将继续《社区三部曲》的第一篇系列文章,与大家一起利用上篇文章中所梳理出来的思维框架,就区块链领域的商业组织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划与预测。
图:还记得上篇文章中的这张图吗?
一、先天不良:凝聚力薄弱的互联网社群
我们还是跟随上篇文章(区块链社区的宿命:从现实组织到数字社群,点击阅读)末尾的脚步,回到共同记忆的变迁过程上来。正如当时所言,随着包括经济分工、交通运输、以及信息技术在内的体制与技术发展,人类组织以往基于地理位置的共同记忆被不断的弱化乃至拆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信息认同的共同记忆。严格来说,由于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以笔者在本文中暂时还不能断言基于地域与基于信息的共同记忆、以及由其所形成的共同体孰优孰劣,不过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人们共同记忆的根基从线下的日常相处变成了线上的信息认同,各类组织行动的模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线下自发行动能力的逐渐减弱,以及线上行动能力的逐渐增强,而线上行动的力度,往往是赶不上线下行动的。图:不同的共同记忆,不同的行动方式与行动强度
关于这一点,绝大多数的读者其实都不用去自己的记忆里寻找素材,考虑到目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以及互联网覆盖率天差地别,因此只要把眼光放得足够开阔,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差异的存在:那些地方比较小、人口流动性弱、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当地社会组织群体的线下活动能力很多都比较强,反之,那些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比较高、互联网比较普及发达的地区,当地民众的线上活动能力就会比较弱。这一点从很多新闻中就可以对比得出来:在某些宗族势力比较强势的农村,当地人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很容易抱起团来进行反抗,譬如说谁家的菜地被外地人给偷了,村民们有时就会聚集起来,拿着各种农具去跟窃贼对打。而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那些大中型城市,比如说某个小区的居民遭到了物业的不公正对待,居民一般不会在线下闹出太大的动静,他们的行动重点更多的是在线上,比如说写一些控诉类的帖子,贴上一些图片,然后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转发之类的。从理论上讲,线上和线下属于行动的不同模式,彼此之间按理说并没有高下之分。然而现实告诉我们:那些由农村宗族势力所发起的线下行动,其力度往往要远远高出由城镇居民们所发起的线上行动。通俗点说,前者在行动时,会让你感觉到这是一股很容易就拧起来的绳子,而后者则像是一盘捏都捏不到一起的沙子。还是拿前面的场景为例:农村人谁家的菜被偷了,有时在各家各户门口喊一嗓子,街坊邻居就会拿着锄头铁锹倾巢而出,而城镇小区的业主们看物业不爽,很多时候只能在聊天群里商量,然后互相扯皮扯上三天三夜,搞不好还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互撕,最终什么也没讨论出来,无果而终。
图:2018年某区块链项目的维权队伍,虽然在网上呼声震天,但当他们组成线下维权队伍时,待在项目方的办公室里却异常安静顺从
为什么这些线上行动与线下的行动相比,很多时候会让人感觉软绵绵的,以至于在出现什么事情的时候,基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应对姿态?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像物业这样的霸凌者看自己“有文化”,不会轻易用野蛮的武力行径去解决问题,才觉得好欺负,事实上这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姑且不说很多人仅仅是自以为“有文化”,满腹科举知识分子的酸腐之气,却没有相应的墨水储备量,更何况“有文化”本身就跟“敢行动”不冲突。就好像一战以前的欧洲贵族子弟一样,虽然大都书香世家出身,但若遇到外敌入侵,报名参军的踊跃程度并不亚于平民,打仗时也经常冲在最前面,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与故土以及乡民之间产生了基于地域的、强烈的共同记忆,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才敢于舍身取义。事实上,社会组织行动力度的强弱,往往是这个组织共识强度的最直接投射,而共识的强度又取决于最底层的共同记忆——你在社区成员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们之间的共同记忆就越牢靠,共识越强烈,共同行动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而城镇居民所高度依赖的、基于信息认同的共同记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社区成员花在彼此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不如很多不发达地区民众那种基于地理的共同记忆的。
图:在很多币圈维权者看来,自己好欺负是因为自己文明、不野蛮
众所周知,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尤其是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地方,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由于交通条件、自身技能、家庭原因的限制,很多时候是很难前往其他城市的,也就是说,他们在所处地区的问题上,基本上就没得选。如此一来,社区的成员即便最开始彼此间存在成见,但也不得不与其他的成员“强行相处”,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朝夕共处之后,相近地理位置之内的社区成员们很有可能会“路人转粉”,形成某种程度的感情连接。但是,类似的现象,很难出现在都市居民所驻足的互联网社区之上。因为对于互联网社区的成员来说,他们想要切换自己所处的社区,实在是太简单了,如若不喜欢某一信息,只要点击网页右上角就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用户们可以随时挑选自己所处的社区与环境,但问题在于:新的社区往往也不一定遂他们所愿——由于很多人在互联网上通常会卸下自己的道德与礼仪负担,从线下的谨小慎微变为口无遮拦,也就是不会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好好说话”,因此,互联网社区的交流方式往往更为简单粗暴、其向心力也天生就要更弱,如此一来,社区成员们经常是没呆多久,就会萌生去意,偏偏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可以加入的互联网组织又是出奇的多,由此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基于信息认同所构建起的互联网社区中,每个人在其他社区成员身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非常少,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似的逛社区、蜻蜓点水般的交流,这种规模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所构建起来的共同记忆与共同体,说是薄脆如纸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图:由于情感联系非常脆弱,互联网社区成员的拥护与反对很多时候都是极度廉价的,只要有一丁点的利益吸引,情绪的发泄者很容易就会变成下图中的造型
二、病急乱求医:赌徒的圈子干不出实事
在对社会组织的各层基础、尤其是最底层的“共同记忆”的发展历史与强弱对比进行梳理之后,我们便不难看出区块链领域的很多商业组织(包括企业和所谓的社群)目前所存在的一个核心弊端:那就是这个圈子中的大部分参与者,几乎是没有共同记忆存在的,毕竟,“区块链”这个词诞生不过三四年,为大众所知更是仅有一年多时间。从这点来看,所谓的币圈社群与区块链企业,他们的共识强度与凝聚力可能还不如网络上的爱豆应援团——后者多少还有过一起欣赏偶像们的歌曲专辑和影视作品的共同记忆,而币圈在最狂热的时候,基本上99%的人都是只求逐利的投机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样的群体是共同体的话,那托起这种共同体的共同记忆也只不过是人类的最原始欲望——那就是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用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讲,那就是“区块链行业的最大共识是赚钱”。图:币圈“社群”的三层基础资源
很显然,这样的共识,并不是目前的区块链从业者们所想要构建的,赚钱是不是共识的一部分?当然是,但如果完全以此为行业根基,那区块链领域将会与赌场无异,而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人,届时也将会变成被原始物欲所支配的赌徒。这既不利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发展与突破,也不利于现实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包容与接纳。在很多人看来,虽然区块链行业确实是因为数字货币价格的暴涨而为人所知,但若想要持续长久的发展,必须寻找一个更为稳定的立足点。用很多读者所熟悉的宫斗式语言风格来做一个类比,区块链就像是一个通过旁门左道上位的领主,短时间内威望还不足以服众,因此必须要打造出一套理论,来说明自己执政的合法性(比如自己是历史特定条件下臣民们的唯一选择等),如此才能被同侪与下属所接纳,进而让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的推动下去。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很多区块链从业者一直想要打造出一个理想化的社区,也就是寻找新的“共识”,事实上最初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十分失败的。虽然很多社区组织者与参与者口口声声宣称自己的社群要致力于研究技术、寻找落地应用场景,然而事实证明,某些满嘴都是主义的人,心里实际上全是生意。说好的不发币割韭菜,但最后全都变成了“真香”。
图:“理想化社群”的构建,本质上是组织者们想要寻找一个新的区块链共识
为什么区块链社群的构建失败率如此之高?用本文之前所提到的理论,这一现象其实便不难解释:目前你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区块链社群与企业,组织内成员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实际上只有我们在上一段中所提到的、对于财富赤裸裸的原始追求欲望。只要社群内聚集着这些人,那就算你再怎么设计,最后在这样的种子上所生长出来的共识,也只能是基于数字货币狂热而滋生的投机共识,而在此之上建立的各类组织,也必然是充斥着原始逐富欲望的功利主义社群、而绝不可能是你臆想中的那个理想主义乌托邦。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行业里没有一个当事人会承认笔者上面的所有指控的。不信您就回忆一下:哪一个创业项目方的老板不是念叨着要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理想世界?哪一个前来应聘的员工在面试时不是宣称自己看好区块链的未来?有谁说自己是为了割韭菜而创业,或者说为了高薪而入行区块链的?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为了增加自己在业内的可信程度,愣是把自己入行的时间给子虚乌有地往前推到了2013年左右,毕竟,在区块链这样一个相对新生的行业里,“入行早”这一点是很有杀伤力的,它不仅仅说明你的见识会比别人更多,更标志着你在这个行业已经沉淀了几年,不会为了短期割一把韭菜,而将自己这几年积累下的名望全部挥霍掉。
某些区块链从业者对于自己真实意图的隐藏、以及入行时间的粉饰,直接导致这个领域内、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社群构建者们,因为情报偏差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他们还真的觉得这个行业内已经有非常多长时间关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人,以至于已经可以到了构建真正的“区块链共识”的地步,用本文的理论框架就是:这些人误以为自己所期待的“区块链新共识”,是有着坚实的共同记忆而存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于2018年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开始在当时的币圈氛围下,大规模的建设理想主义社区,这种做法的荒谬程度,大概相当于在罂粟花园里挑出几支品相较好的选手,然后把它们单独圈养栽培起来,期待其能够基因突变,最终长成百合和玫瑰。而其最终的结果也不难想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到三点钟,小到项目方,几乎所有的社群,都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的区块链行业,还并没有足够的“干正事”的共同记忆积累,那自然也不可能诞生出基于这种共识的组织,这就是币圈社群凋零的最主要原因。
图:只要区块链行业的参与者还是现有的、拥有求富共同记忆的这些人,新的共识就永远无从建立
我们还是来看区块链企业面临的三方面压力。区块链行业的不成熟前面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段从第二点、也就是科技公司的固有缺陷入手。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感觉到了,与传统行业不同,包括区块链与互联网在内的很多科技企业,他们在形势突然收紧的时候,裁撤员工的手段是极端冷酷、且不留情面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的传统行业公司,他们在要求员工离职之前,大概都会有一个月的缓冲期,员工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寻找新的工作,从而给基本生活以及社保接续提供一个保障。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则是今天跟你谈完话,三天之内你就得打铺盖卷走人。更有甚者,上午宣布,下午就得滚蛋。瞬间把员工置身于对不确定未来的巨大恐惧当中。
图:这可能是近期最夸张的裁员速度
为什么科技初创企业在行事风格上会如此决绝?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经营方式的不同:传统领域已经有着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企业主往往是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订单数量,进而来推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可以获得的现金流。如此一来,他们便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对员工的善后事务进行处理。而科技行业的新兴公司则不然,他们的收入一部分可能是来自于客户订单,但更多的是取决于外部资本方的融资情况。假若融资到位,便可以放心地扩充队伍,提高待遇;然而若融资没到位,怕是连现有的阵容也保不住。说得极端一点:天堂与地狱,几乎只在一线之间。如此一来,公司增量现金的高度不确定性,便使得科技创业公司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准备员工的离职善后工作。所以我们最近从脉脉上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员工的离职都是异常突然的,而且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发生在那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身上,就连很多业内知名的大企业也会做这种非常冷血的事情,这就说明“闪电式招/裁人”并不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科技创业行业的一个共同困境。具体到区块链行业,它所面临的这种情况就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个行业增量资金的获取上不仅高度依赖股权融资,就连存量资金很多也都是波动性极高的数字货币形式存在的。这样一来,如果几根大阴线从天而降,企业的潜在现金储备可能就会惨遭腰斩,而其本身也会由正常运转直接变成濒临破产。如果是深夜行情,公司方面可能连斩仓止损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很多进入区块链领域就业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上个月老板可能还带着员工们去新马泰豪气冲天地玩一圈,这个月月初就不得不因资金不济而全员降薪,而到了月底则干脆就经营难以为继,直接关门大吉了。严格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并不是领导层有意为之,而是区块链这个行业的特点使然。但是,员工并没有义务去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行业运行逻辑,事实上,他们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老板是不值得信任的、而自己与企业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也是不值得信任的。无论是嘴里说出来的话、还是写在白纸上的黑字,都是随时可以被改变的。归根到底总结成一句话:对于科技领域的员工来说,当下的企业,已经不再是自己认知中的那个企业了。
表:各类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决定他们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印象中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呢?在传统的主流观念中,这是一个能够抵御外界风险冲击、给个体带来稳定现金流、使其生活安定下来的避风港,正如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所言:“不想再折腾了,好好找份工作,稳定下来得了。”然而,2018年底的这场裁员大潮,给包括区块链从业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好好上了一课。资本市场寒冬与数字货币崩盘的“负负叠加”,使得企业的增量与存量资金都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其与“稳定”这个标签也几乎彻底脱钩——规划可以变,岗位可以变,薪资可以变,甚至你能不能留在企业工作这件事情,也可以变。上至什么CXO,下至各部门的专员,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不留情面地讲,一个在市中心写字楼里的精英,他的安全感不会比郊区街头发传单的小时工高到哪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不如后者——小时工的工钱多少还是一天一结,有一个相对及时的反馈,而写字楼精英下个月的薪水能不能拿到手,有时都是个未知数。可以说,现在的就业市场,全职与兼职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毕竟,这二者之间除了在社保缴纳以及工资结算周期一些细节上存在不同之外,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全职工作是有着像劳动合同这样的契约所保护的,再不济也是有一个缓冲期的,这也是它给很多人“稳定”印象的最主要原因所在。但是,科技行业近期的事件已经表明,在一个增量资金依赖外部融资、存量资金以数字货币形式存在的行业,所谓的劳动契约是可以随时被撕毁的,这一下就把人们印象中传统企业的最重要根基给击碎了。如此一来,本轮就业危机,很可能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区块链行业催生一批“专职的兼职人员”,也就是是以兼职的身份同时服务于多个企业,在他们看来,相比于以全职的身份待在某个企业,干兼职一方面钱不会少拿太多;另一方面收入全面断供的风险也更小,性价比大大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点来看,笔者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社区将会替代企业”,并非指的是像互联网社区这样的去中心化组织将会大张旗鼓的向企业发动正面挑战,如同魔幻小说里的骑士团一般持枪跃马吹号冲锋,而是会以更低廉的总成本优势,对企业原有的用人机制进行隐秘的侵蚀。换句话讲,不是社区要颠覆企业,而是在劳动契约精神的礼坏乐崩之下,现在的企业本身就已经有社区化的趋势。需要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刚刚所提到的科技企业裁员潮,虽然是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它的作用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导火索,传统企业社区化的深层原因,归根到底实际上还是笔者之前所提到的、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由于共同记忆形成机制变迁所导致的散沙化。这就是笔者接下来将要介绍的,瓦解区块链企业的第三股力量:那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合时宜。
对于这一点,在大中城市企业工作的很多朋友应该感同身受。和所有逐渐瓦解的、基于地理共同记忆的社会组织一样,当下的企业越来越像一个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场。随着互联网上信息互动的日渐频繁,同事与同事之间、以及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彼此认同感越来越弱,一个最明显的小细节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会和身边的同事聚在一起吐槽社会;而在互联网时代,则变成了人们和社会上的网友在一起吐槽身边的同事,虽然大家同处在一个办公室里,但由于工作上交集不大,外加生活上有网友作为倾诉对象,因此很难产生基于地域的共同记忆,更多的是一种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状态,即便线下会有一些聚会,更多的也是以减小工作摩擦为出发点的团建式活动,而一旦同事或上下级关系结束,这段“塑料情缘”便会就此告终。事实上,在很多企业主看来,将员工们集中到某一区域工作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监督来确保工作质量,毕竟在这个时代,公司内部所有信息的交流与工作成果的提交,其实都可以在线上完成,而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很多时候,即便两个同事之间只隔着一层玻璃,也要在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软件上完成交流。传统言情小说中所说的咫尺天涯,大概也就不过如此了。
图:诸如此类的故事,正在逐步瓦解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很显然,对于那些有慎独精神,能够长时间保持工作自主性的人来说,现代公司这样一种占据了新老两种组织所有缺点的商业机构,可以说已经是非常不合时宜——像那种以地理共同记忆为基础的传统组织,虽然可能需要经常跑腿,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会比较紧密;而像那种以信息认同共同记忆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然而信息交互与资料传输的效率却非常高。但是对于当代的公司来说,员工们一方面需要赶着早晚高峰长途通勤,另一方面在公司也没交下特别牢固的人脉(大多数人),到头来两种组织的优点一个没捞着,缺点倒是结结实实地全撞上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比较有工作自主性的人,他们之所以还没有倒向全面兼职、也就是以社区成员身份工作的唯一理由,就是觉得在劳动合同和传统商业规则的保障下,企业会比社区更有保障,也就是更稳定。然而,这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2018年底的裁员潮中居然如此轻而易举的就惨遭攻破了。至此,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对企业的信任实际上已经轰然崩坏,而裁员潮中契约精神的毁灭、以及随之而带来的不确定性,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图:上班族在早晚高峰中通勤的拥挤场景
首先,在顶层设计与行业治理的这个阶层上,熊市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就是把那些极度逐利的浑水摸鱼者挤出这个领域,要么是被动地被企业解职,要么是自己主动选择离开,但不管哪种情况,这都会导致区块链行业出现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这个领域从业者的主流共同记忆,将会随着从业人员的大浪淘沙而被彻底重构——亦即从对物质财富的赌徒式欲望,转变成对区块链技术本身、以及去中心化经济的认可与追求。虽然说这种基于信息认同的共同记忆,再怎么也没有基于地理位置的共同记忆牢固,但对于区块链这样一项本身就发轫于数字时代的行业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况且即便是“基于信息认同的共同记忆”,在其之上的各组织之间也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毕竟“区块链与数字经济”这件事情,由于存在一定的专业特点,能够了解并参与到其中的人终究是少数,这也使得社区成员们花在社区之上的时间与精力可以更多,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也相对更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很多人在2018年所设想的那个“不关注炒币,只关注技术与应用”的理想化社区,它实际上只能在目前的这种熊市之下酝酿并出现。毕竟在牛市期间,当资产价格“日日新、又日新”时,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去把注意力放在技术与应用上,直到熊市给他们当面浇了一大盆冷水后,大家方能静下心来,对一些比较踏实的东西更为关注。而唯有在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的状况之下,人们才能拥有比较坚实的共同记忆,并在其之上建立出特定的共同体与商业组织。最终产生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与研究结果。事实上,很多人应该能够感觉得到:那些通过炒币而发迹的行业大佬,最近几个月在行业里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弱了,反倒是一些关注技术与应用的新生网红开始快速地逆势生长,这就是区块链行业共同记忆重构的一个外在表现。
如果说数字货币熊市是区块链领域行业治理阶层的改造契机的话,那么本轮科技公司的裁员潮将会成为区块链行业具体执行阶层的一个发展转折点。在传统商业秩序崩坏模糊了科技行业全职与兼职工作的边界之后,很多的企业与员工很可能会将雇佣与务工的模式由传统的全职坐班改为兼职服务,对企业来说,这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费用,更可以借此压缩为全职员工准备的相关固定资产投入(譬如办公桌与电脑等),避免大面积工位空出这样的尴尬情况出现。对于员工来说,他们的收入可能并不会下降太多,甚至有时候就不会下降,毕竟全职工作的时候,自己每天明明理论上只领八小时的薪水,却为此要搭上十多个小时的时间,相当于把自己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免费赠送,而在兼职工作的时候,自己的时间都是可以挂牌销售的,相对来说得到了更为物有所值的利用,另外也免去了实地坐班中的一系列成本,例如通勤奔波过程中的时间花费与健康消耗、上下级磨擦与办公室政治所引发的人际关系与情绪损伤、以及将自己的收入捆绑在一家单位上所带来的巨大风险等。这样一来,在经营状况颇不稳定的区块链行业,我们有可能会看到如下情形:那就是“半地理半信息”的传统公司,其一部分业务将会被“全信息”的当代社区所托管,按照笔者不成熟的设想,这其中相关的运作模式很可能是类似于猪八戒网一样,企业通过发布悬赏任务来与兼职务工者对接,这一过程可以是传统式的,比如说进行人工的任务发布、成果验收与薪酬发放,此种模式相对来说更适合一些比较复杂的、需要由人工鉴别的任务,像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也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就是通过智能合约完成验收与发薪等一系列工作,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更适合于一些标准化的、更容易被数字化评估的任务,比如说代码的撰写与提交等。
在数字货币崩盘所带来的共同记忆浴火重生、以及股权融资寒冬所引发的劳动市场巨大转型之下,在笔者看来,区块链领域的商业组织形态,有可能将会进化成一个其他行业前所未见的三层架构:1)最上一层,是对行业进行整体规划与治理的“决策层”,主要职能是对区块链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落地进行定期的规划与总结,很有可能将会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存在,其主要成员将会是行业公认的、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方面比较有威望的人士。
2)中间一层,是连接决策层与执行层的“中继层”,主要职能是落实行业协会的规划,同时对更细化的工作进行安排与分配,它仍然会以传统企业的形式存在,但人员会相对较少,主要以联合创始人及公司高管为主。
3)最下一层,则是负责执行具体模块化任务的“执行层”,主要职能是完成企业外包的任务,譬如撰写代码、行业研究、或是投资者关系处理等,这一部分群体将由比较有工作自主性的专职兼职工组成。
表:未来区块链行业组织可能的三层架构
至此,关于区块链领域商业组织的过往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可能的未来,笔者通过这上下两篇文章就向大家基本介绍完毕了。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企业的社区化,并不仅仅是区块链这一个行业的故事,它很有可能也会出现在其他的细分领域当中,而正是这一个过程,将会对我们现有的经济社会、以及区块链的发展产生天翻地覆的变革,那么,这个变革的过程会是怎样的呢?区块链技术在这当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在社区三部曲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笔者将会向大家具体介绍相关的内容。
本文作者:孙副社长
本文链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348846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